这是菠萝派对日第二季的第22集,我们请到了上海一家 AI 公司的创始人Kevin,分享他从大厂设计师到创业的心路历程。
整场活动热度很高,大厂出来的Kevin分享力绝对Max,不论是Keynote、逻辑结构还是内容密度,都是诚意满满。
两个圆桌嘉宾Kay 和 高森,他们同样是设计师的职业背景,后来在各自领域创业,因此大家非常有共同话题。在第二环节,他们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和有趣。
接下来,请大家看本场活动的精华笔记。更多详情可以点击左下角【阅读原文】,看整场直播回放。
本场派对主嘉宾是谁?
他是Kevin,武汉人,目前在上海定居。
之前他在 SAP、蚂蚁金服都从事 2B的产品设计工作,现在创办了一家 AI 公司,赋能企业的销售团队。
同时他也在阿里巴巴、腾讯、网易三家互联网大厂举办的设计大会上做过分享,妥妥的分享力Max的证明!他还是一位摄影爱好者,是收费老贵的视觉中国签约供稿人。
职业生涯贯穿「2B产品设计」
他的工作是移动互联网泡沫阶段,然而他却选择了更踏实的2B(面向企业的,下同)产品设计,这源于他就职于 SAP 这家大外企。
他在SAP 研究院,学习到了对他职业影响深刻的设计思维模式:
Design Thinking Coach
有时候一份工作,可能为你打开了一扇窗,一个新世界。
从此他不断去了解企业的运作,熟悉不同的产业和领域,哪怕在蚂蚁金服,也是为银行合作伙伴设计产品,这显然为他的日后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怎么会想到创业的?
Kevin说,他看到了三个趋势。
第一个趋势,中国从增量经济到存量经济。
对企业而言,资本不再那么好拿,销售数字的增长也不再那么容易。一夜之间,几乎所有的增长,都从原来的粗放式,转向了精耕细作式。
第二个趋势,AI技术发展的新一波浪潮。
还记得 Alpha Go吗?这个机器人在连续击败多名人类的围棋高段选手后,成功破圈,引发了世界和资本对 AI 的关注。
于是,更多的资本,开始投向 AI 创业团队。Kevin的团队,只是在顺势而为。
第三个趋势,销售沟通的线上化和科学化。
由于疫情防控,销售的面对面陌拜频率被降低,于是大家转为线上形式。
线上形式包括电话、社交聊天工具、各种会议软件。于是,销售管理者对于销售过程的把握和指导,就从原来的线下方式,转为了线上方式。
三个趋势合一,就让 Kevin 和团队确定了创业方向:
SalesTech
简单说,用技术赋能销售。
传统的SalesTech 会做 CRM、对话机器人、SCRM,但他们都不做,只做:
会话智能 Conversation Intelligence
我们可以简单理解,用 AI 技术,去自动化识别语音和语义,将销售对话过程中的语音进行数字化、数据化和结构化,并对这些数字结果进行分析,得出能不断改进销售技术和销售团队的方案。
创业有哪些挑战?
Kevin 讲了三个挑战 - - 当然我相信不只 3 个,但这 3 个很有代表性。并且,每一个挑战背后,都有 Kevin得出的关键认知。
第一个挑战是,拿投资。
作为一个 2B方向的创业公司,有一个选择是直接通过服务客户拿到钱,但考虑到 AI 创业是需要更贵的人力成本、更多的时间,所以他们还是决定拿融资。
投资人的灵魂三问,为什么做这件事,为什么是现在,为什么是你们。对这些问题,团队上上下下都做过深刻思考,以此得出的最关键认知:
「拿投资并不是说服投资方,而是要找到合适的投资方」。
是的,不要试图改变投资人 - - 因为你无法知道投资方背后的战略和战术 - - 而是试图去快速筛选,筛选到、恰好、喜欢你们的投资人。在资金多、项目少的年代,一定有的。
第二个挑战,是找客户。
一个 AI 公司要去赋能销售,刚开始都得自己摸索,而且 B2B 销售决策周期长,产品刚开始功能单薄,遇到很多挑战。
作为一个曾经在大厂办公室,吹着空调对着PS做设计的Kevin来说,最要克服人性的就是,必须得在客户身边去,亲临现场才能做出有效动作。因为,
「硬着头皮上,只有接触真实客户才能获得有价值的反馈。」
第三个挑战,是与大厂竞争。
有一次,客户让 Kevin的公司摹因智能,字节跳动、科大讯飞 和 百度,去客户现场竞标。
简直就像是大学考试,Kevin 回忆说,先笔试,然后客户拿出一段真实数据去让各家的 AI 算法跑分。
虽然,最后字节跳动以商务分的优势拿下了项目,但给了Kevin一个关键认知:
「经历过了才能更清楚自己在市场中是几斤几两。」
他还有四条最关键的创业感悟,感兴趣的同学,可以点击左下角【阅读原文】,看整场直播回放。
圆桌讨论环节精华
菠萝派对日·S02E22,第二环节圆桌讨论也是非常精彩。Kevin, Kay, 高森和我四人探讨了很多问题。
Q1:你的职业生涯从职场到创业,其实真的很连贯,就是做「2B的产品设计」,但往往做产品设计的人,都觉得客户是2B……那你觉得一个优秀的2B产品设计师,应该具备怎样的思维?
Kevin:相比2C产品设计,2B产品设计的用户画像不是一个人,而是一个职位,在组织中的身份,因此我们会用工作职责、专业背景来刻画用户画像。
因此在我们实践中,遇到我们不太熟悉的行业,我们会去搜索 JD = Job Desription 招聘时的岗位描述。
坑导:根据对岗位描述的反复阅读,进一步加深对客户关键人物的理解,对齐日常协作中对人物的认知,从而更好的提供产品和服务。
Q2:设计师出身的创始人,是否有两种角色分工冲突的问题?设计师希望做产品、做设计,但联合创始人更关注交付、客户、成本等。两个角色如果产生冲突了那怎么办?
Kevin:其实一切都是设计。
做设计师时,设计是指对界面、对交互的设计;做联合创始人时,遇到具体问题,其实是设计解决方案。
目前做联合创始人,我负责两个部分,产品设计,还有客户成功,包括一些客户现场的交付和实施,这其中有高屋建瓴的设计,也有针对地面情况的具体解决方案的设计,也有对公司团队内部的流程设计。
总之,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,用来解决问题。
坑导:每个人职业背景所学的技能和思维方式,虽然在下一个阶段职业中不会直接用到,但依然会有「使用痕迹」。就好像产品经理也可以做CEO,做技术的同学将来做销售,也会将之前的思维方式代入,去理解新的问题,并找到解决方案。
所谓高手,就是哪怕换了一个新场景,依然用熟悉的视角看过去,找到在该视角下的解决路径,从而解决问题。
Q3:你们的收费模式是什么?
Kevin:虽然我们是一种2B服务,但还是对照SaaS的一些收费方式。
第一种是按坐席收费,按客服的坐席数量,按月/按年收费。
第二种是按数据量来收费。(坑导注:比如针对语音记录来做分析,按语音时长?)
Q4:线下的销售场景能使用 AI 技术优化吗?
Kevin:保险销售场景,一般需要录音,这是合规的,所以可以使用某些数据;4S店销售,也会采集各种车主信息,这些采集流程嵌入到销售流程中,也可以使用 AI 语音来销售。
还有医药、政府行业,无法录音。那就切入销售培训的场景,通过 AI 虚拟教练来切入场景。
Q5:AI 会话智能具体能给销售团队哪些收益?
Kevin:举个例子,我们的一个医药行业客户,2000人医药代表20人培训老师,之前培训力量完全不够,现在采购我们的技术用于培训。
有几个数据直接能反映效果,比如销售考核通过率提高了 43%;比如之前需要70分钟,现在用了 AI 系统后,每个人节省50%的时间,总体节省35000分钟以上,相当于多出600多次拜访。新人培训的时长也缩短了,以前3个月,现在只需要1个月。
Q6:快问快答,AI 创业非常需要实力,销售领域又是非常容易看到结果的。那么摹因智能团队,你们擅长的方式具体在哪里?是融资、技术、产品、设计、专注、客户、洞察等等。
Kevin:产品设计和业务理解。
Q7:如果字节跳动要收购你们,收购你们后,你们就入职字节跳动了,作为联合创始人,你愿意吗?
Kevin:不愿意,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星辰大海。
: end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