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社群里,一位群友发上来这样一张图,大意是:
一个北大原子核物理女博士,成功应聘到北京某街道的城管执法岗位,还配上一张英姿飒爽的城管制服照。
如图:

两派观点
这张图一定让你大跌眼镜,于是,马上,这个跨行职场社群里就形成了两派观点。
第一派观点:这是时代的悲哀,这么高学历的人才,应该去当企业家,而不是去体制内。
第二派观点:优秀的精英就应该去体制内,不管怎么样,要比一群傻瓜治理国家要好。
有意思的是,在社群里,这位持有第一派观点的人,在体制内。而持有第二派观点的人,恰恰是企业家。
他们能在朝夕相处的封闭社群里,互相表达对彼此的认可,也是出于真心,不过这依然有一种尴尬:
如果你认同对方,为什么你不是对方?
这就涉及到「个人选择」和「社会共识」之间的差别了,最后我从几个角度来阐明这个问题。
社会需要企业家,但更多人去体制内
我非常认同第一派观点,因为我就在创投圈,目前就在创业,也一直对标企业家精神。
在我看来,社会依然需要大量企业家,哪怕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,去改变,去让社会变得更好。
但为什么更多人去体制内?2022国考报名人数突破202万,同比去年增加52万,25%!
要知道,总经理已反复强调:「要过紧日子」,这意味着哪怕你成功突围了红海一样的竞争,到头来你的个人收入依然不丰厚,因为过紧日子嘛,财政不可能发这么多钱给公职人员。
那原因只有一个:
大多数人,对收入的稳定性需要,远远大于收入多少的需要。
也就是,只要你承诺,你会一直给我发工资,退休也发,那么哪怕很少的收入,内卷得很厉害,这也是我需要的。- - 就是这个心态。
优秀的精英应该去体制内,有错吗?
没有错,管理国家确实需要精英,我认同。只不过,我需要延伸一个问题:
持有高学历,就是精英吗?
这就回到对教育的认知,和对精英的认知。我的观点一直很鲜明:真正的精英,是无法通过大众教育给养成的。
精英是筛选出来的。还记得那个放牛娃吗?最后变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。哪怕你按照现在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剧本去走,一对一复刻,你也做不了他们。
因为人跟人真的不一样。
那这位顶尖高校的原子核物理博士,是我说的精英吗?
很显然,她99.9%不是,只是一位普通人,而恰恰好有一个光环。真正的精英,顶着这个光环,可以做很多事情,达成很多学术和其他领域的成就,而不仅仅是当一个城管执法队友。
当然,这是她个人选择,我们不应该干涉,别说去当城管执法队友,就算远离世俗与红尘,我们也不应该干涉。
那为什么,为什么,所有人看到这个新闻,都觉得这么违和呢?
这个违和的感觉究竟来自哪里?
消耗巨大成本,看不到产出价值
在社会的公共视角,大众认知里,你在顶尖高校,读原子核物理学,读到博士,出来好歹做一个相关专业吧,为啥偏偏干城管?
要知道,国家培养你,出了不少钱,而且这些钱,其实都是纳税人的钱。因此,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成本,多多少少是这些社会人共同出资的。
投资人说句话,也挺合理。
如果你问这位新晋城管执法队友,现在北京准备建一个核物理研究院,月薪5万,点名要你,你去不去?
肯定去呀!谁愿意去「深入一线做城市级管理」?
问题是,没有!没有这样的岗位。她在顶尖学府,学高深的核物理,学完博士毕业,走出象牙塔,一看,没岗位。
教育只管教,社会不提供岗位,你让她怎么办?如果学到这样,出来还失业,跟大学毕业生一样,那你说脸往哪儿搁。
博士毕业能否自己拉融资,自己创业?至少她不行,不然她就真的是精英了。那咋办,看家里人能咋地安排工作呗。
让家里人,上一辈人安排工作,那么好工作就是,大单位,国家单位,不管做啥,只要单位好,那就有前途,省心,安心。
教育只管招,产业撑不起,谁来协同?
做教育的人,有这么个大学,有这么个研究院,当然招生是首要事情呀,没有学生,啥也没有。
招生之后,能不能毕业,那是另外一回事儿了。
教育往前猛冲,硕士点、博士点审批下来了,但产业还没发展起来,只做到了规模大,但没做到强,不需要那么多高素质人才 — 这也是成本。企业要利润,当然要砍成本。
一前一后,你要读到很高的学历,你会发现出来全社会都没几个需要这样的人才的岗位,你白读了。
因此,教育需要改革,先从初级教育开始,K12开始,这个关联到国家的人口生育,再过十几年,也许今天的双减,会应用到大学、硕士、博士,再过几十年,博士毕业后,就又有工作了。
教育像供应链、生产线,产业就像客户,客户都不下订单,你说你瞎生产干嘛。学学丰田的精益生产,客户需要,工厂再生产。以后就是产业需要,教育再开放招生名额。虽然做不到如此精益,但好歹,可能可以缓解一下高学历人才出象牙塔就没工作的尴尬。
缓解尴尬。
高学历的人去哪里,才更加「适配」?
我作为个体战略咨询顾问,当然不只是发发牢骚,揭露一下现状,这都是纯媒体人才干的。
我当然要给出解决方案。
如果说,高学历的人,不要去这种低端岗位,不与低学历大众内卷,那最好去哪里?
「教育服务业」。
也就是大学老师、高中老师、初中老师、小学老师、幼儿园老师。
你在学术领域积累的视野和见识、学习方法、思维方式、理念和认知,完全可以传承到下一代,给下一代人更好的教育质量。
教育不仅仅是教硬知识,更多的是软技能,底层思维模式。我相信,这才是当下,对社会最好的回报。
回到开头,你在顶尖学府,原子核物理学博士,你到一个高中教物理,你看看那些投资人还会不会吐槽?
不会,因为他觉得你有用,你在发挥价值,虽然有些高维打低维,毕竟高中和初中物理只有牛顿力学,但没关系,投资人的孩子放在你这里,他们会很开心。
你所在的学校,会因为你的到来而更有名气,招生更猛。你看,你对单位也能创造价值。
那你个人呢?怎么着,回报也要比城管执法队员要好吧,一线城市的高中老师,年薪30万+很好的福利+很好的社会地位;二线城市的高中老师,年薪15万+很好的福利+很好的社会地位。
OK,大家都好,这就是一个正循环。
因此,增加对教育的投入,是百年大计,还望各位政治家们,考虑长远些,尽管也需要魄力。
类似这样的话题,我们经常在社群里拆解社会热点,有些会放出来,有些涉及生意机会、投资机会的话题,可能就不放了。
如果你觉得有用,有收获,那么扫码了解一下我们做的事情,现在成为会员还有红利期,马上超过100人就涨价。
